研究进展
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研究进展 · 正文

2017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科研进展—天文学

发布时间:2018-05-23

 

1黑洞潮汐撕裂事件红外回响研究结硕果

窦立明等,见亮点报道

 

2关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精确求解的热力学解法的研究论文入选CTP期刊2017亮点

谭鸿威等,见亮点报道

 

3陈曦教授探测到星际空间最强甲醛分子脉泽辐射

陈曦等,见亮点报道

 

4、费米耀变体的统计研究进展

樊军辉等

Intrinsic Correlations for Flaring Blazars Detected by Fermi,Fan et al. 2017,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, Vol.835

 

在此快报中,我们从文献中得到86个费米耀变体的多波段数据和多普勒因子,计算它们的内禀多波段数据和能谱能量分布,并基于观测和内禀数据研究它们的关系。有趣的是,内禀数据显示出光度和峰频成正相关,却与观测得到的结果相反,并得到伽马光度和低能光度紧密相关。对于费米耀变体,我们得到:(1)观测到的辐射具有很强的聚束效应;(2)光度与峰频之间的反相关关系只是一个表观现象,而内禀数据间的关系应该为正相关;(3)内禀伽马射线光度与其它固有光度的关系非常紧密。我们的研究表明,所谓的耀变体序列可能只是由于选择效应造成的。

     

 

 

5BL Lac天体的光变与周期性分析

樊军辉等

The Variability and Period Analysis for the BL Lac AO 0235+164

Fan et al. 2017, Astrophysical Journal, Vol.837

 

在这个工作中,我们利用格鲁吉亚Abastumani天文台70厘米望远镜对AO 0235+164进行了长达6年的观测,期间用新疆25米射电望远镜进行了3年的观测。我们发现了R波段的最大的光变:R = 4.88星等和光变短时标:T = 73.5分钟。研究得到光学光变超前射电光变23.2±12.9天。

 

 

 

6、水超脉泽星系射电特性的系统观测研究:指导水超脉泽搜寻

张江水等

Zhang et al. 2017,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,Vol.836,L20

 

在河外星系核区探测到水分子的脉泽辐射(位于射电波段,谱线频率为~22GHz)至今已经有40年了。由于探测到的这类脉泽辐射非常强,超过我们银河系内探测到的水分子脉泽百万倍,因此称为超脉泽。这类脉泽由于极亮且位于星系核区,因此对研究其所在的被物质遮挡严重的星系核区是非常好的工具,包括证实星系核区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,并准确称量其质量,进一步确定哈勃常数等。40年来,在已经搜寻过的4000多个星系中只在186个星系中探测到了该类辐射,探测率很低(~4%),可能主要与观测星系样本的选取有关。

近年来我们对探测到水超脉泽的星系的射电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。基于已有的射电观测资料的统计发现,水超脉泽倾向于射电光度高的二型赛弗特星系(张江水等,2012, A&A, 538, A152)。但由于这些存档的观测资料,来自于不同时间,不同望远镜的观测,这对我们的统计结果可能会带来不确定性。基于此,我们申请到100米口径的德国Effelsberg望远镜(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之一),对水脉泽星系样本和未探测到水脉泽的星系样本的射电连续谱,开展系统的观测研究。对我们的来自同一望远镜Effelsberg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,结果证实了此前的统计结果,即水超脉泽星系倾向于具有更强射电辐射的二型赛弗特星系,相关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天文月刊(刘智伟,张江水等,2017, MNRAS, 466, 1068)。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射电辐射强的二型赛弗特星系,开展这类超脉泽。我们的策略是首先尝试对小样本的该类星系开展试搜寻该类超脉泽。我们申请Effelsberg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再次获得批准,并于2016年赴现场开展了观测。我们的试搜寻观测非常成功,在十几个星系样本中,明确地在一个星系中探测到该类脉泽辐射,且在另一个星系中存在疑似该类辐射信号,相关成果被快速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快报(张江水等,2017, ApJL, 836, L20)。后续我们已经申请到Effelsberg望远镜的大量时间,将对大样本的该类星系开展水超脉泽的搜寻。

 

 

新探测到的水超脉泽辐射(SDSS 102802.9+104630.4星系),取自文张江水等2017,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,Vol.836,L20

 

  

7BL Lac星系S5 0716+714FSRQ星系3C2732000年到2014年的光学探测结果

 

袁聿海等

 

Optical monitoring of BL Lac object S5 0716+714 and FSRQ 3C273 from 2000 to 2014, Yuan et al. 2017, Astronomy & Astrophysics, Vol. 605, 43

 

我们利用上海天文台1.56米光学望远镜,探测了BL Lac星系S5 0716+714FSRQ星系3C273的长期光变性质。对于S5 0716+714,我们报告了,时间跨度从2000124日到201445日,共4969个观测数据,其中V波段存在1369个观测数据,R波段存在1861个观测数据,I波段存在1739个观测数据。对于3C273,我们报告了时间跨度从2006328日到2014328日,共460个观测数据,其中V波段存在138个观测数据,R波段存在146个观测数据,I波段存在176个观测数据。

基于上述观测数据,我们可以分析目标源的微光变,短时标光变和长期光变。为了分析微光变,我们采用了高斯拟合的方法,计算结果显示:对于S5 0716+714IDV光变时标从17.3分钟到4.82小时,对于3C273IDV光变时标为35.6分钟。我们计算了S5 0716+714的短周期变化性质,             天,             天和             天。基于DCF方法和Jurkevich方法,我们分析了3C273的准周期变化,结果显示,我们得到该源的准周期为             年和             年。

基于得到的光变时标,我们得到了两个源的中心黑洞质量和多普勒因子。基于VRI观测数据,我们利用线性拟合分析了Blazars星系亮度和谱的关系。结果显示当源变亮时,谱展现了变蓝的特性。

 

 

8、脉冲星制动指数的演化

仝号等

H. Tong, F. F. Kou, 2017, Astrophysical Journal, Vol.837, 117

 

我们发展和推广了我们之前的脉冲星星风制动模型,原来的模型只能考虑脉冲星的自转演化,新的模型可以同时考虑磁倾角的演化和自转演化。根据我们的计算,在星风模型下,磁倾角趋向于0度,即自转轴倾向于和磁轴重合。考虑了磁倾角的演化后,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,脉冲星的制动指数有可能从早期的大于3,演化后到后期的接近于1。一般而言脉冲星的指数在早期和Crab脉冲星类似,接近于3。后期和Vela脉冲星类似,接近于1。脉冲星从Crab-like演化到Vela-like。在星风模型下,可以统一理解有些脉冲星的制动指数大于3,有些脉冲星的制动指数接近1

     

1:脉冲星磁倾角和角速度在星风模型下随时间的演化。

     

2:脉冲星制动指数随时间的演化。

 

版权所有:15vip太阳集团(china)有限公司 - Official Platform

粤ICP备 05008855 号

地址: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

邮编:510006

邮箱:webmaster@gzhu.edu.cn

  • 扫码关注公众号